你好
我是三魚~
01
過去,我一直在探索伴侶是否愛我,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值得被愛,甚至讓別人愛我。
這導致我的生活中多了猜疑和痛苦,出現下面幾種反應。
我會胡思亂想,從細節中尋找別人愛我的證據。
-
我會佔有對方,希望對方跟自己有更多回憶,甚至佔據對方的回憶。
-
我會給一些事賦予特殊意義,如果你的行為跟這些意義不一致,那麼你就不愛我。
-
極度渴望親密,當對方沒有給與同等的親密時,會傷心、焦慮、懷疑。
這些反應類似戀愛腦吧。
在一定程度,人都在向外界尋求需要,這些需求可以分為
「我想要」「我想要,你可以給我嗎」「我想要,求求你給我」
我的反應是「我想要,求求你給我」,你知道的,越這樣越將對方推開。
02
最終我在心理學中獲得這個問題的答案。
這些反應表明我可能存在著依戀焦慮的特徵,即對於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強烈慾望和恐懼。
我開始分析這個問題的成因。
這可能是我幼兒時期時,渴望獲得安全與生存的需要,然而父母時而給予很多,時而給予很少,就會放大孩子的索求慾望。同時,幼兒時期的我,可能對自己的力量缺乏認知,甚至無助。
我想起小時候的一個故事。
晚上,家裡來賊,我和爸爸被媽媽的一句話驚醒,“大晚上的,誰起來上廁所?”。
我看見一團黑影,準確地說是一個身穿黑衣套裝的賊。
隨後,在黃色路燈下,我看見爸爸拿菜刀,跑完了整條街,賊果然是賊,跑得真快。
那時正是父親事業的關鍵時期,他們長期外出,只有凌晨之後才能趕到家。
有了之前的遭遇,我開始害怕沒有父母的夜晚,突然出現的賊,更怕被拐賣。
我在安全與危險、生存與毀滅中度過。
03
跟過去的自己一刀兩斷
“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
1. 接納自己
這些反應十分正常,很多人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。
這些問題是群體問題,相信我,你並不孤獨。
過去是無法改變的,能改變的只有當前的自己和選擇。
只要,你願意,你可以選擇任何態度去生活。
2. 自我察覺
當自己開始出現胡思亂想時,按下暫停鍵,去做其他事情,比如看書、運動
這樣可以減少不必有的內耗和痛苦。
3. 提升自己
把更多注意力花在個人成長上面,讓自己更有價值,進而更加自信。
當你意識到自己更有價值時,便也不會擔心對方離開,從而減少猜想。
4. 從此刻開始
從此刻開始,我們已經與過去的自己一刀兩斷了
可以開始嶄新的生活了
又是美好的一天。
感謝遇見~